
高市刚上任便遭遇到外交冷处理、国内政局震动,她变成日本第一个女人首相本该受到欢呼,不过北京没有按照常规发出祝贺电报,仅仅用“注意到了”来答复光大e配,并表明“坚持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”,发出非常明显的冷信号。高市在历史以及台湾议题上的强硬立场早就有争议,“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”更是踩线。北京选冷而不烈,实际上是先礼后兵:把立场摆清楚之后再说其他。
国内政治也不稳定,自民党一直跟公明党联合执政,高市刚上台就被公明党抽走人马,联合搞垮了。她给组阁耽误鞠躬道歉,但坐席现状很严峻:自民党只有196个席位,半数不稳当。高市转而找日本维新会帮忙,那边只派个首相辅佐官做象征,不愿入阁,更像是借肩喘息。党内议员担忧没有公明党的支持选区就会受到伤害,“短命政权”的压力增大。 市场马上作出回应。日元走低,十月中旬到1美元兑151日元,月初时还在147左右,被称之为“高市交易”。通胀不退,日本CPI连续48个月上涨,而居民的实际工资已经连续三年下跌,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涨价。结构性难题更深:日本债务占GDP超过260%,65岁以上人口近三成,劳动力短缺,汽车、半导体等优势产业全球占比下降,企业陷入“货卖不出门,人找不到家”的窘境,市场被汇率和价格重写这种困局。
高市喊出“经济安全”,想重新掌握关键供应链,减少对中国的依赖。但事实是中日经贸联系密不可分: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,零部件、订单、投资路径相互嵌套。产业链转移不是喊口号,是设备的缺口、技术的缺口、人才的缺口、市场的缺口,还有成本上升带来的竞争力下降。于是就有了嘴上硬但手上不敢太硬的速度差,这是政治,也是现实。 日本的外交与安全离不开美国,华盛顿要盟友在对华“威慑”上多用力一点,高市亲美姿态鲜明,把美军看成守护神,但北京也有自己的底线:台海不能碰。对于新首相而言,最大的危险就是这两股力量的相互拉扯—以为自己是船长,其实是被推动前行。 她得选边吗?更准确的问法是“吃谁的饭”,安全靠美国的大伞,经济靠中国的大市场,这是日本几十年来基本的格局。改线意味着代价、时间跟政治成本,一味往前冲就会撞墙,左右摇摆就有人从内向外推你,韩国的例子就在前面,强硬可以带来暂时的支持,却也可能会制造更大的安全焦虑。对于日本来说,重要的是做的时候不能伤筋动骨。
那场道谢,是态度也是自我捆绑,她把政策推进的可能系在了“自己负责”上,之后所有失败都会追到这次鞠躬上。对首相而言,第一课不是赢掌声,是稳住局面:稳政局、稳经济、稳外交边界,任何一件事都足以让人夜不能寐。 外交上,想降温就要有实质举动,历史表述要清楚,不能搞擦边戏;台海问题不要喊情绪话。中日合作在产业链,科技,气候,旅游等仍有潜力。遵守既有政治文件、守住底线嘛,其它问题就比较好商量。北京这回“冷”就是提醒:修正的话空间还是有的;挑衅那就下一次的反应未必只是句“注意到了”。 经济上,政策要向民生倾斜:汇率、物价、工资是人最直接感受的三件事。日元不可能靠一套话术转强,通胀也有惯性。政府要保基本、稳预期,给企业指方向,让家庭真缓和,“经济安全”不能成频繁行政、乱搬产业,安全没到先丢了经济。日本企业精于算账,政策应助其算准账而不是推倒重来。 政局上,短期要害在党内整合和议会协商。与公明党决裂不是一日之功,选区协作、基层动员、政策默契都要重新来过。维新会小心发言,不肯坐上不稳的车。高市应清楚合作名单,哪些事一起推进、哪些底线不踩、哪些方案可以双赢。政治信任来自于每一次的协商后都能带回“看得见”的成果。
高市是头一位当上首相的女性,这让她肩上的期望就比以往多了不少,人们觉得她得给政治带来不一样的味道,如果她的做法还是固守那些强硬的政治立场,短时间也许能让支持她的人紧紧抱在一起,但长期来看这样下去会让人陷入麻烦当中,要是站在现实的角度想问题,少一点情绪多些沟通和协调,那么今天那些难以攻克的“钉子”就会转变成明天有用的“螺丝”,原先散开的那根线也能重新拧紧。 日本社会的焦虑是存在的,工资、物价、老龄化、就业、房租都在拉扯家庭和个人,政治需要做的是缓和这种拉扯而不是再制造伤口。策略上,不能把“亲美”和“反中”绑定在一起,也不能把“经济安全”理解成“脱钩”,对中合作要选择可控、可见、可计量的方面来做;对美安全协作要在明确、透明、顺民意的范畴里加强。 把外交的情绪按下去,把经济问题的具体性抬起来,政治局面的整合就不太难了。要是能把三条线拉直,首相这个位置未必就短命。如果拉不直的话呢,日元会给出答案的,民调和选票也会给答案。局势发展下去,日本怎么选,不光事关自身,还是地区温度计,重要是看高市是不是能从道谢迈步到修正。
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