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农业生产力尚且低下的时代,天灾一来,百姓的生活便陷入极度困境,常常在一两年的饥荒后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。所以,流传下来的老话“地主家也没余粮”,并非单纯的调侃,而是深刻揭示了粮食储备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。古人眼中的“盛世”宏盛证券,指的就是百姓每家每户都有余粮的时代。
然而,历史上真正符合“家家有余粮”的盛世并不多,隋文帝的开皇之治和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可以算作其中的两个例子,除了这两次,其他所谓的盛世,实质上都夹杂着艰难与困苦。
说到饥荒宏盛证券,我们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一个固定地区的社会灾难,它的蔓延往往超出想象,具有“流动性”。这种“流动的饥荒”其实和流民的现象密切相关。
展开剩余78%早在周代,由于天灾引起的流民现象就曾遭到严格制止。管仲曾明确提出:“禁迁徙,止流民,圉分异”。他主张在饥荒时,不允许百姓迁徙,因为天灾往往会波及广泛,但核心灾区的百姓因为无法自给自足,常会带着家人离开原本的土地,涌向能够提供粮食的地方。正因为如此,一些原本能通过“余粮”度过灾荒的地区,也会因过度涌入灾民而支撑不住,最终变成大规模的流民群体。流民的数量因此像滚雪球般增长,且因极度饥饿和生存压力,许多地方的道德和法律体系难以发挥作用,常常引发暴乱。历史上不乏因饥荒引发的农民起义,正是这种情况的结果。
流民的蔓延不仅影响了周围的地区,而且还可能导致大规模的社会混乱。当流民开始迁徙时,饥饿导致他们什么都能吃,甚至一些平时看似不可食用的东西也不再排斥。比如蝗虫、老鼠,这些在平时都被人们轻视的食物,成了生存的希望。反过来,如果百姓下河捉鱼充饥,理论上他们能在短期内获得一些食物,但鱼远不能满足饥饿的需求。
古代的水产并没有现代养殖业那样发达,鱼并不是像猪肉那样常见和富有营养的食物。更重要的是,在灾难频发的年代,捕捉鱼类也并非容易的事。无论是旱灾还是洪灾,都会极大限制百姓抓鱼的能力。旱灾期间,水源干涸,鱼群早已逃避,不易捕捞。而洪水泛滥时,河流冲毁了农田,百姓连自保都困难,又怎么可能有力气抓鱼呢?因此,在大多数情况下,鱼并非能解决饥荒的主要食物来源。
与此同时,流民的迁徙往往是朝着城市方向发展,城市的资源虽有限,但它们仍是流民的避难所。城市中,人们只要能找到一口饭吃,就会先选择吃城市的粮食,而不会考虑寻找自然资源。随着大规模流民的迁移,他们离水源、离丰饶的土地越来越远,吃光了城市的存粮后,也不再有足够的体力去捕捉水中的鱼。
因此,历史上的“赈灾”制度变得格外重要。无论朝代更替,保证百姓的基本生存是每个朝廷的责任。隋朝的隋文帝杨坚就曾大力推动“粮仓”建设,确保发生灾荒时能有足够的粮食调配,减轻百姓的痛苦。隋朝的粮仓比如“含嘉仓”,便是这种保障体系的代表之一,它占地四十万平方米,理论上能存储六百万石粮食,为未来半个世纪的粮食储备提供了可靠保障。
唐朝继承并完善了隋朝的粮仓体系,尤其是在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时期,国家粮食储备再度扩大。唐朝的开元盛世亦得益于此,尤其是在天宝八年,含嘉仓的存粮量达到了惊人的六百万石。这种充足的粮食储备,让唐朝即使面临灾荒也能保持相对的稳定。
但即便如此,唐朝的盛世并未长久。开元盛世的结束,恰恰是由于政权内部的腐败和外部军阀的乱象。随着战争和灾荒的交织,百姓再次陷入困境。特别是在唐朝后期,由于各地节度使自给自足,粮仓的供应网络变得破碎,导致即便没有天灾,民众也常常陷入饥荒。而这时的流民,往往是为了生存而掠夺,甚至参与到不断扩大的战乱中去。
总结来看,古代的社会往往无法逃脱农业文明带来的困境,面对灾荒,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粮食储备体系和赈灾机制才是关键。而当这种机制出现漏洞时,天灾、人祸交织,往往导致社会秩序的崩溃。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盛世的“盛”往往并不稳固宏盛证券,许多社会最终因无法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而陷入困境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